
安农学子三下乡:数智赋能非遗传承,法治护航文化根脉
2025年7月3日至6日,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智法通途”团队奔赴安徽省广德市开展为期四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聚焦“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数智化转型”,以“非遗+法治+科技”为创新引擎,通过实地调研、普法宣讲、平台搭建等多元形式,探寻数字化时代非遗保护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与文化交融的澎湃动能,展现青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担当。
竹影里的传承密码:从非遗保护到乡村振兴的四日寻踪
7月3日,团队深入明德竹扇非遗研究基地与唐氏竹编展览馆。成员们运用摄像机,细致地记录下竹扇与竹编的每一道工序细节。在与传承人凌女士和唐圣丽女士访谈时,团队发现非遗传承面临着“维权意识薄弱”“侵权追溯难”等共性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团队现场为传承人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详细介绍了“智法通途”数智平台的区块链存证与维权功能,为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7月4日上午,团队来到广德市东亭乡司法所,调研基层司法机构在非遗保护中的具体工作。据司法所鲁所长介绍,司法所与当地律师事务所合作,为非遗保护中复杂的法律问题提供精准的法律建议与解决方案。同时,还通过开展案例讲解、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为当地竹扇、竹编等非遗项目保驾护航。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了基层司法所在非遗保护中的实际做法和显著成效,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7月4日下午,团队前往“一地六县展览馆”,沉浸式体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区域协同实践。通过参观高端制造业展品、体验康养虚拟场景,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广德市在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布局,为后续团队的实践提供了“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视角。
7月5日,团队踏入广德市梅里野奢研学基地,探索红色文化与乡村发展的融合路径。通过观摩革命史料、参观自然生态,成员们领悟到红色精神是乡村振兴的“活态资源”,其“红绿交融”模式为文化赋能乡村提供了鲜活样本。
7月6日,团队结合乡村实际需求,发放了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手册。手册内容涵盖了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条款,并以案例解读、条文简析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队员们还耐心地为村民讲解,有效填补了部分村民在法律知识方面的盲区,提高了村民的法治意识。下午,团队结束全部实践任务,踏上返程路。
归程亦是新程:数智法治赋能非遗永续传承
此次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智法通途”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以非遗保护为切口,将法治与科技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在实践过程中,团队的行动与探索,正是对法治理念的生动践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团队在广德市的实践,从为非遗传承人普及法律知识,到深入司法所调研基层司法保护工作,再到向村民发放法治宣传手册,始终将法治精神贯穿其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依法治国理念的理解与担当。
未来,“智法通途”团队将继续以法治为引领,以数智为手段,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为守护文化根脉、推动社会法治建设贡献更多青春力量,让法治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角落,助力社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作者:赵佳怡、范佳心)
- 上一篇: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弹腔”调研团队坚持艺术探源与红色教育相融相合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