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码非遗传承密码,构筑法治数智堡垒——安农团队探路东亭乡
为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响应新时代文化振兴号召,7月3日,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智法通途”团队走进广德市东亭乡,以非遗法治保护与数智化创新为双主线,开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探索。
明德竹扇:解码匠心工艺共商法治良策
团队首站踏入明德竹扇非遗研究基地,在青瓦覆顶的传统工坊内,完整记录了竹扇制作的十二道繁复工序。从竹材的严苛筛选、竹丝的精细劈制,到高温定型的精准把控、裱面装饰的匠心雕琢,匠人以毫米级的工艺精度,将三代传承的智慧凝结于方寸扇面。馆内陈列的竹扇纹样令人叹为观止,既有牡丹、飞鹤等彰显东方美学的传统图案,也融入樱花、动漫等国际化元素,展现出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交融创新。
在与基地负责人凌女士的深度访谈中,团队获悉:随着明德竹扇成功开拓日韩海外市场,销量持续攀升,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尽管基地已具备初步维权意识,却在传统纹样确权、侵权行为追溯等环节面临专业能力不足的困境。凌女士对团队提出的非遗法律保护数智平台表现出强烈期待,希望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起更完善的知识产权防护网。
唐氏竹编:对话非遗薪火探寻发展新机
下午四点,团队来到承载省级非遗“高峰唐氏竹编技艺”的唐氏竹编展览馆。在竹影婆娑的工坊内,老艺人指尖翻飞,将竹丝编织成精美器物,生动诠释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团队成员通过与编织艺人的细致交流,系统梳理了从竹材预处理、竹丝劈制,到经纬编织、造型塑造的完整工艺体系。
非遗传承人唐圣丽女士在访谈中分享道:在坚守竹编技艺本真的同时,亟需探索契合当代市场需求的创新设计与推广模式;面对日益增长的传承培训、工艺研发需求,也希望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助力发展。谈及非遗保护,唐圣丽女士对“智法通途”平台展现出浓厚兴趣,期待借助专业法律服务平台,为竹编技艺筑牢法律保护屏障。值得一提的是,唐圣丽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在当地学校开设竹编技艺课堂。调研现场,几位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正专注练习竹编,他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切磋技艺,展现出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蓬勃生长的生命力。
当日,团队通过问卷调研、影像采集等方式,收集有效问卷100余份。数据显示,70%以上受访者强烈呼吁加强非遗法律知识普及,为后续工作指明方向。采集的高清工艺影像与深度访谈素材,将成为构建非遗数字档案、扩大文化传播影响力的重要资源。
此次实践,“智法通途”团队以专业视角深入非遗传承一线,既见证了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也明晰了非遗保护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非遗+法治+科技”融合实践,通过普法宣传与数智化创新,为广德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书写新时代非遗保护的崭新篇章。(作者:范佳心、赵佳怡)
- 上一篇:青春筑梦东亭行,三下乡首日启新篇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