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筑梦东亭行,三下乡首日启新篇
7月3日,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智法通途”团队正式踏上广德市东亭乡的实践征程,以非遗数智化保护与法律保障为核心,开启为期数日的深度调研。团队首日高效完成前期筹备与政校对接,为后续工作的系统性推进筑牢根基。
凌晨,团队成员怀揣专业使命与青春热忱奔赴广德市。抵达后,迅速完成住宿安置与物资整顿,随即召开项目筹备会。会上,团队负责人从政策背景、现实需求出发,详细阐释了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核心目标——通过数智化手段与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破解东亭乡非遗传承困境。会议进一步细化日程安排,明确各成员分工职责,确保调研、访谈、数据采集等工作有序衔接。
东亭乡作为非遗资源富集地,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非遗面临传承断层、商业开发无序等挑战,尤其在法律层面,存在知识产权界定模糊、侵权追溯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现状,“智法通途”团队将综合运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与非遗传承人、地方文旅部门、司法机构开展多维度交流,系统梳理非遗保护的现实需求与法治痛点。
在技术赋能层面,团队创新提出“数智化法治护航”方案:计划搭建非遗法律保护智慧平台,通过整合非遗项目数据库、法律法规库及典型案例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传承人、保护机构提供法律风险预警、在线咨询及维权指引服务,推动非遗保护从传统模式向“科技+法治”的现代化路径转型。
“首日工作完成了实践框架搭建与资源对接,接下来我们将深入田野调研,以实证数据为支撑,结合法学理论与数智技术,形成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的非遗保护方案。”团队负责人赵佳怡表示,此次实践不仅致力于为东亭乡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更希望探索可复制的非遗数智化保护模式,为全国非遗法治建设提供青年智慧与高校方案。(作者:吴怡、范佳心)
- 上一篇:安徽农业大学“智法通途”团队开展非遗法律保护实地调研?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