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木敲进布纹里,灯火漫过童心时——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送非遗
团队在徐郢小学前合影(安徽师范大学 严文佳 提供)
摘要:四十分钟的课堂里,以花叶为墨,以纸杯为骨,以蓝染为韵,让拓染的印、鱼灯的光、扎染的纹,在指尖流转成传统与童心的对话。
关键词:非遗课程 乡村小学 文化传承 实践育人
为让乡村儿童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在动手实践里种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安徽师范大学全心全益赴阜阳临泉“筑梦未来”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在徐郢小学陆续推开拓染、“会飞的鱼”鱼灯、扎染等非遗课程。当草木汁液顺着锤子的轻敲晕染棉布,当纸杯拼粘的鱼灯在掌心晃动起灵动的影,当蓝白染料在捆扎的布帛上漫出独有的纹,非遗的故事,正借着孩子们的手,悄悄续写新的篇章。
学生手持鱼灯作品合影(安徽师范大学 汤蓉蓉 提供)
拓染:草木为墨,拓印自然与故乡情
“看这四叶草的叶脉,是天然的‘画笔’呢!”团队成员刘雨欢的拓染课上,孩子们的目光聚焦校园里的四叶草、紫薇花。她先带大家认识植物,讲解拓染原理:“植物汁液是染料,棉布是纸,锤子是笔,能留住它们的美。”示范时,刘雨欢用棉布轻裹叶片,持锤轻敲,“嗒嗒”声里,叶片轮廓与汁液渐在布上晕开,像幅灵动的画。“分组试试,搭配花叶创作出你们的‘棉布花园’!”
孩子们立刻行动。起初锤子敲得忽轻忽重,汁液印染得歪歪扭扭。“老师,我的紫薇花颜色成‘一团’了!”“展平叶片再敲,试试?”刘雨欢穿梭指导。渐渐地,棉布上开出深浅不一的“花”——四叶草小巧,紫薇花舒展,各有韵味。
“看着他们从生疏到熟练,眼里闪着专注的光,”刘雨欢课后说,“这不仅是手艺传递,更让他们发现身边草木的美,无声间种下对故乡土地的热爱。”
学生植物拓印作品展示(安徽师范大学 刘雨欢 提供)
鱼灯:巧手接力,点亮非遗传承路
团队成员贾庆庆的“会飞的鱼”鱼灯课上,孩子们举着各自做的鱼身部件向老师展示。“咱们让‘鱼’真正‘活’起来!”贾老师分步讲鱼尾剪裁、拼接弧度,示范眼睛涂贴的对称位,对操作慢的学生蹲身指导:“折一下,鱼尾摆动更灵动。”孩子们互相提醒“胶水别太多”,协作中,一盏盏纸杯鱼灯成型。
此前的“国学经典和非遗手工”课上,贾庆庆已带孩子们走进鱼灯文化:“鱼灯是非遗,象征吉祥,以前人们会提着巡游祈福。”他引导大家为鱼头、鱼身涂色,彩虹鱼身、波浪纹鱼尾,画笔勾勒着对传统文化的想象。
“从了解到制作,孩子们的潜力让人惊喜,”贾庆庆感慨,“他们提灯模仿巡游时眼里的光,就是文化自信的样子——传承的种子已埋下。”
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制作鱼灯(安徽师范大学 汤蓉蓉 提供)
扎染:蓝白之间,晕染创造与传统
“捆绑力度要适中,太紧染料渗不进,太松花纹会模糊!”团队成员朱雪婷的扎染课上,四五六年级学生正分组忙碌。课桌上,方布、染料、皮筋整齐排列,朱雪婷先示范浸湿、折叠、捆绑步骤,用图示展示“螺旋纹”“方格纹”捆法:“试试不同扎法,搭配颜色,做独一无二的作品。”
有孩子把布折成三角形捆成“小粽子”,有同学合作卷布系紧。滴染料时,“我要蓝紫配!”“加黄会不会更好?”讨论声不断。朱雪婷及时提醒:“这里加根皮筋,花纹更有层次。”起初,有的因捆绑过松花纹模糊,有的因配色不当颜色混杂,但调整后,蓝白交错的云朵纹、星点碎花渐现。展开染好的棉布时,惊喜的欢呼声响成一片。
“扎染的魅力在‘不可复制’,”朱雪婷说,“他们在捆绑、调色中展现的创造力,比作品更珍贵。非遗从课本到指尖,孩子们触摸到的不仅是传统,更是创造的乐趣。”
学生手持扎染作品合影(安徽师范大学 汤蓉蓉 提供)
系列非遗课程让乡小课堂多了文化温度与实践活力。安徽师大的学子们以非遗为媒,将自然认知、协作能力、文化自信融入实践,既补充了乡村艺术教育资源,也为非遗传承注入少年力量。
棉布上的拓染花会褪色,扎染的蓝白纹会变淡,鱼灯的纸杯会磨损,但孩子们心中对文化的热爱、创造的渴望、对故乡的眷恋,终将在时光里生长。这些课堂里的印记,是教育公平的注脚,是“文化育人”在乡土绽放的模样,更是非遗手工课留给乡村教育最珍贵的礼物。(汤蓉蓉)
- 上一篇:合肥工业大学“励志逐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菏泽一中开展“工业报国”精神宣讲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