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力量筑梦甜城 内江冯吉辉入围“中国好人榜”四川候选人
7月23日,2025年第三批“中国好人榜”四川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四川博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内江市互联网行业团工委兼职副书记冯吉辉名列其中。这位90后青年扎根内江八载,以新媒体为笔描绘家乡变迁,以助农实践铺就振兴之路,以公益善举传递城市温度,用奋斗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答卷。
新媒体为桥:让甜城故事走向远方
2017年,刚走出校园的冯吉辉站在人生岔路口,放弃一线城市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机遇,选择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内江。“家乡的烟火气最动人,该有人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带着这份初心,他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成为内江新媒体领域的开拓者。
创业初期的挑战接踵而至:20平方米的租住房既是办公室也是卧室,缺乏成熟模式参考,资金链时常紧绷。冯吉辉白天穿梭街巷做调研,夜晚钻研平台逻辑打磨内容,凌晨的灯光成了创业路上的常景。“最怕内容发出去石沉大海,辜负了返乡的选择。”他坦言。
凭借对本土需求的敏锐捕捉,冯吉辉以“内江身边事”为核心,构建起覆盖二十余个平台的新媒体矩阵。从记录老街修鞋匠的晨光、火锅店的暮色,到解读城市发展政策、展现甜城十年变迁,团队用鲜活笔触与镜头语言,让500万粉丝透过屏幕感知内江的脉动。其中,“甜城变迁”系列单条视频播放量破千万,“非遗传承人”专栏让隆昌夏布等技艺走进年轻视野,他也因此获评“四川省正能量网络达人”。
如今,旗下两家MCN机构成为微博、抖音核心合作伙伴,不仅培育了大批本土新媒体人才,更让“内江声音”传遍全国。“流量之上更有责任,新媒体是连接城市与人心的纽带。”冯吉辉的这句话,已成为团队的行动指南。
助农纾困路:从“卖李子”到建长效机制
2022年6月,东兴区双桥镇果农老张望着5万斤滞销李子愁眉不展,这一场景让冯吉辉下定决心:“不能让汗水白流。”刚结束行业论坛的他,连夜组建“助农直播志愿队”,12名青年凌晨4点赶赴果园。
“镜头要低,拍出果子的透亮;咬的时候慢一点,让大家听见脆响。”冯吉辉手把手教志愿者直播技巧,自己则站在果树下当起主播:“这是果农凌晨3点摘的新鲜李子,带着露水的甜!”他让老张讲述种植故事,志愿者现场试吃,真诚互动点燃网友热情,三天内5万斤李子销售一空,老张握着十万元现金红了眼眶。
解决燃眉之急后,冯吉辉更思考长效之计。他把会议室改造成“田间课堂”,每周开课传授直播技巧、包装知识、售后处理等实用内容,还绘制图文手册方便老人学习。如今的双桥镇,“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已成常态,果农们通过短视频记录施肥、疏果过程,构建起从枝头到舌尖的信任链条。
在青年就业领域,他联合内江东兴区商务局、共青团东兴区发起“职等你来”直播招聘会,四场直播吸引50万次观看,助力300余名求职者找到岗位。截至目前,公司已为150余名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输送20余名骨干人才至主流平台。2021年,团队也获评“内江市十佳志愿服务单位”。
善意暖人心:用行动诠释公益本质
“公益不是作秀,要真帮实助。”冯吉辉的公益清单上,满是这样的实在事。
2023年夏,看到乡村留守儿童背着破书包、渴望新彩笔的报道,他立刻响应“小甜橙”爱心活动,带着团队精挑细选三角杆铅笔、耐磨书包等物资。当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接过新书包,小心翼翼将旧作业本放进新包时,冯吉辉更加坚信:“孩子缺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关注与陪伴。”
2024年酷暑,40摄氏度的高温下,他采购5000元清凉物资,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送去解暑关怀;寒冬时节,他主动承接壹基金温暖包筹集任务,奔走企业间沟通协调,最终为孤儿、困境儿童募集1040个温暖包,棉衣、彩笔等物资让孩子们的冬天暖意融融。
作为团干部,冯吉辉个人志愿服务时长超191小时,更带动越来越多青年加入公益行列。“一个人做很多不如很多人做一点。”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对公益的理解。
初心照前路:青年党员的使命担当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甜城青年人才”……多项荣誉背后,是冯吉辉作为青年党员的坚守。“生在这片土地,就该为它做事。‘担当’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
如今,“内江身边事”仍在每日更新家乡故事,公益团队策划着新的助农项目,冯吉辉又报名加入“乡村振兴青年服务队”。他眼中的光芒,是创业者的拼搏之光,是新媒体人的责任之光,更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之光。这束光,照亮了果农的致富路,温暖了孩童的纯真心,正凝聚起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在甜城大地上续写新的篇章。
- 上一篇:楚韵薪传:寿县非遗守护与青春赋能行动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