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植”入乡间路,实干绘就新篇章
本网讯(通讯员:檀淑婷 章静静)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7月7日至7月13日,微光“童”行——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赴广德暑期三下乡团队以“青春‘植’入乡间路,实干绘就新篇章”为主题,在进行爱心支教活动的同时,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活动,了解广德沿革历程和管辖村现如今经济发展模式,以求帮助当地实现更好的发展。“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青年人当躬身实践,不拘泥于书面知识形式,从群众中找到初心所在来路所去,切实感受“三农”精神的于民生建设的意义所归,才能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凝聚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合力。
访当地博物馆,了沿革历程于心
7月9日上午9时,实践团跟随讲解员的指引,逐步走进广德市博物馆参观。该馆采用科技与文物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广德从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排名第一的603航空基地建成的发展历程。实践团成员不时驻足历史文物展区,欣赏展柜内摆放的精具器皿,惊叹于古时匠人的巧夺天工。此外,队员们还在革命展区了解到岳飞抗金六战六捷,粟裕、王必成率新四军浴血奋战等革命事迹。此次参观,让实践团成员增强了对广德历史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探寻了广德的红色脉络,也培养了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图为实践团在博物馆前合影 摄/檀淑婷)
(图为广德博物馆展馆入口 摄/檀淑婷)
缅怀革命先烈,镌刻红色基因
岁月悠悠,历史长河不息,英雄之魂,如星辰般璀璨,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7月9日下午1时,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践团赴广德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广德烈士陵园是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安葬着在广德保卫战等历次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忠骨,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团一行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步入陵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成员整齐列队,神情肃穆,细细了解烈士们的生平。随后,实践团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默哀鞠躬,表达无限追思。此次广德烈士陵园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在思想上受到了洗礼,精神上得到了升华。他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
(图为烈士纪念碑 摄/檀淑婷)
(图为实践团成员默哀 摄/周丽君)
躬身探访村户,执笔撰写乡情
7月10日上午8时,实践团乘车抵达广德钱村村。成员们深入农户家中,与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礼貌询问,耐心倾听。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村民经济收入等方面,了解村庄耕地、村民实际生活、农业措施落实等具体情况,为后续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积累了丰富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此次农户调研,让团队成员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懂得了用脚步丈量乡土,以实干践行青春使命的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团在村庄前合影 摄/柳允)
(图为队员与村民进行交谈 摄/檀淑婷)
共建沟通渠道,助力乡村发展 7月11日上午8时,实践团与邹丽等钱村村村干部召开了一次简短的访谈。采访伊始,书记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赞扬了大学生关注乡村、服务乡村的热情。随后,实践团成员以安徽省“百校千镇万村“调研问卷为导向,与村干部进行了深度交流。当地村干部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村庄实际情况,讲述了钱村村乡村振兴发展征程中的成绩、“亮点”与“难点”。 实践团队的学生们也纷纷发言,分享了他们在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钱村村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他们也表示,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更加努力学习,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交流座谈会的顺利举行,为大学生与基层干部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钱村村的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为实践团与村干部进行访谈 摄/柳允)
- 上一篇:安徽理工大学学子“三下乡”:红色根脉薪火传,绿能茶香绘新篇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