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步履访青阳 学子匠心探“黄精”——安徽农大实践队赋能九华黄精产业振兴
本网讯 (通讯员 方琳 邵长帅)为深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动能,聚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月4日,安徽农业大学“地藏寻精”实践团队奔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九华黄精”,深入走访青阳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吴振东九华黄精体验馆,与政府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展开深度对话。通过实地考察、专项访谈、问题诊断等多维调研,团队系统解码产业发展脉络,以青年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政府引领:擘画产业发展蓝图
上午十点, 在青阳县农业农村局,“地藏寻精”团队认真听取了青阳县农业农村局张超副局长关于九华黄精产业的系统介绍,详实记录产业布局关键信息。团队成员了解到,该产业以淡绿色多花黄精为核心品种,其根茎具降“三高”、抗氧化等药效,串联农业、林业与大健康产业,构建“农林业融合”生态体系。
团队成员从空间维度厘清产业格局:湖南、安徽九华山及云贵川为核心产区,青阳县以五万亩种植规模筑牢产业根基。在加工环节,团队关注到集聚的二十余家企业涵盖自产自销、代工模式,产品矩阵持续扩容,黄精口服液、抗氧化面膜等新品迭出。销售端,团队观察到企业借力天猫、抖音等平台拓展市场,同步深挖历史典故与非遗价值,打造“农文旅”融合样板。技术攻坚方面,团队成员重点关注九华黄精以人工林下种植为主,契合“喜阴又喜阳”特性,但白绢病等病害制约发展。
团队详细询问并记录了张局长指出的组培生物技术产业化突破现状及下一步聚焦病害绿色防控的需求。此外,团队专项记录了每亩800元的种植补贴政策,以及市场监管局对地理标志的规范化管控措施。
图为张局长为团队成员介绍黄精产业发展。邵长帅 供图
企业实践:探索种植模式与破局之路
下午三点,实践队走进吴振东九华黄精体验馆,与九华黄精九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吴振东先生进行深入交流。不同于规模化机械种植,吴振东坚守自然林下种植路径,“遵循10年生长周期,幼苗培4 - 5年、栽植养护5 - 6年,虽增加成本,但能保障产品品质,提升附加值。” 他向团队成员展示150余亩种植基地,该基地践行种植加工一体化模式,深度嵌入食品产业赛道,构建从田间到产品的全产业链生态。
交流中,产业痛点逐渐明晰。虫害频发致叶片病斑,影响植株生长;新品种皖精1号、2号等品种未规模化种植,与九华黄精1号、3号的协同机制待完善;设备补贴等政策虽发挥作用,技术瓶颈仍制约产业精细化升级。吴振东坦言,企业在品种优化、病害防治、市场协同等方面,急需突破发展桎梏。
图为团队成员与吴振东先生探讨问题。邵长帅供图
青春赋能:锚定产业升级方向
基于此次深入政府和企业一线的扎实调研,“地藏寻精”团队成员通过系统梳理访谈记录、实地观察笔记和收集的数据资料,完整勾勒出九华黄精产业从政府顶层设计到企业微观实践的生态体系。政府构建的政策框架、企业探索的种植模式,彰显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潜力,团队成员也清晰地识别出技术攻坚、品种标准化推广、政企协同联动等迫切需求。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计划后续聚焦病害绿色防治技术研发,推动品种标准化繁育与推广,强化政企协同拓宽市场渠道。实践队成员表示,正在系统整理调研成果,为九华黄精产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助力青阳县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也为高校“三下乡”实践赋能地方发展积累经验,让青春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大局。
图为团队成员在吴振东九华黄精体验馆留影。邵长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