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华深处寻精脉 青阳田间赋新能
(通讯员 王佳华 方琳)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号召,探寻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发展的新路径,2025年7月4日至7月5日,安徽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地藏寻精”实践团抵达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围绕九华黄精产业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展开实地调研。团队通过走访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及基层群众,多维度挖掘产业潜力,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4日上午十点,团队首站走进青阳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青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超开展深度座谈。会议上,张局长详细介绍了“九华黄精”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发展根基:青阳县现有黄精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林下种植模式为主,充分利用当地山区“半阴半阳”的自然条件,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保护生态。目前全县已培育25家加工企业,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雏形,产品涵盖黄精口服液、药膳食材乃至抗氧化面膜等深加工品,线上销售渠道已拓展至天猫、抖音、快手等平台,其中以吴振东为代表的商户在天猫平台已形成稳定客源。
图为团队成员与张局长座谈现场。邵长帅 供图
谈及产业支持政策,张局长提到,当地政府对种植户给予每亩800元的补贴,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专家为种植大户讲解病虫害防治及规范化种植技术。值得关注的是,九华黄精的组织培养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生物技术的应用为种苗繁育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作为融合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制九华黄精技艺与农业文化遗产的特色产业,加之其丰富的历史与民俗文化底蕴,为九华黄精产业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下午三点,团队成员与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阳县九华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省级非遗九华黄精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振东先生,进行了一场深度访谈。在沟通中,他向团队成员简要介绍了九蒸九晒的传统工艺:从选材、清洗到蒸制、晾晒,每一步都遵循古法技艺,需历时数十天才能完成。“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并不矛盾”,传承人介绍道,“我们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同时,引入标准化生产流程,既保证品质,又提升效率。”经过双方的深度研讨,实践团发现,当前各种产品虽已进入超市、专卖店等线下渠道,但品牌影响力仍局限于区域市场,如何突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课题。
图为团队成员与吴振东先生进行深度访谈。邵长帅 供图
7月5日,团队深入当地黄精主产区之一——杨田镇五梅村,开展入户访谈并发放调研问卷。团队在与种植户的探讨交流中得知,当地黄精多为散户在自家田地里种植,苗株繁茂、错落生长。自改种黄精后收益显著提升,政府的种植补贴及上门技术指导为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撑,亩产增收可达数千元,远高于传统农作物。但也总结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难题:黄精白磷病等病害防治难度大,易受野猪等野生动物的侵扰破坏;采收后多依赖本地收购商,议价能力弱。多数种植户希望能拓宽销售渠道、直接对接市场,并期待加强品牌宣传,盼着九华黄精能走出乡野,益民富民。
图为团队成员在五梅村入户访谈以了解黄精种植情况。邵长帅 供图
此次调研显示,九华黄精产业坐拥优良生态环境、深厚文化积淀与扎实政策扶持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品牌影响力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三产融合不深入等现实挑战。“地藏寻精”团队将基于调研成果形成专项报告,为青阳县黄精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此次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入乡村一线,更以专业视角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团队将始终秉持“用脚步丈量乡土,用智慧赋能发展”的理念,用切实的行动诠释青年学子投身乡村建设与基层服务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与五梅村村干部的合照。邵长帅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