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溪镇:“溪”力而为 乡村治理“出新出心”
基层治理是一篇需要“精准破题”的大文章,从阡陌交通的人居环境到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从产业振兴的发展命题到乡风文明的精神内核,唯有以“推新”的智慧破解难题、以“出心”的情怀服务群众,才能绘就乡村治理的新图景。近年来,金寨县南溪镇坚持问题导向,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在创新机制与用心服务中探寻治理密码,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党建引领“出新招”,夯实治理“主心骨”。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神经中枢”,南溪镇积极创新激活“红色引擎”,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基层治理网络。通过推行“党建+网格化”精细管理,将全镇划分为若干微网格,党员干部化身“网格管家”,负责政策宣传、民意收集、矛盾化解等事务,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同时,探索“数字党建”新路径,搭建智慧治理平台,辖区居民通过手机查询进度,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按照便于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在全镇设立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12个,三级网格168个,优选网格员170名,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产业赋能“出新绩”,激活发展“动力源”。乡村治理的底气,源于产业振兴的硬实力。南溪镇跳出传统思维,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既“出新”谋划业态,又“出心”帮扶群众,让群众在增收致富中共享治理成果。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能种玉米、养肉猪、捕鱼,效益低下;如今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高附加值的蚕桑种养殖、高山茶加工等,开发“田园采摘+民宿体验”文旅项目,并借助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用“实心”换“民心”。目前,全域将建成桑园基地8000亩,年养蚕近2万张,一产增收6000余万元,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开启“丝绸小镇”绿色振兴新征途。
民生服务“出真心”,架起党群“连心桥”。治理的温度,藏在一桩桩民生小事里。针对农村“三留守”问题(留守老人、儿童、妇女),辖区村(社区)创新服务载体,建立“老年食堂”,为留守老人提供热乎饭菜,并提供送餐服务;开设“育苗课堂”,组织志愿者辅导留守儿童作业;成立“巾帼志愿服务队”,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同时,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开展“服务到家”活动,干部代办、上门服务成为常态。这些“走心”的服务,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也让治理工作有了情感共鸣。镇域范围内共设立养老服务站8个、校外课堂13个、志愿服务队40余支,全力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乡风文明“出新韵”,涵养乡村“精气神”。乡村治理,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面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南溪镇以文化创新培育文明新风,用“软约束”凝聚“正能量”。在实践中健全完善“一约四会”,推行“红黑榜”制度,对文明行为张榜表扬,对不良现象公开批评;不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村晚”“乡村名嘴”“道德讲堂”等特色品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建立“积分兑换”机制,引导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垃圾分类、移风易俗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文明风尚。共计开展移风易俗宣讲200余场次,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80余人次,让文明蔚然成风。
矛盾化解“出真章”,织密稳定“防护网”。南溪镇党委、政府创新“枫桥经验”本土化实践,既用“巧办法”又下“真功夫”。建立“网格化+信息化”矛盾排查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高频问题,提前介入化解;组建“红色评议站”,发挥熟人社会优势,用亲情、乡情、友情调和“千千结”。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让村民身边有“法律顾问”;建立“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整合司法、公安、综治等资源,实现“一窗受理、多元化解”,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今年以来,镇村干部、网格员累计走访群众10000余人次,收集群众诉求、微心愿、可行性建议200余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1件,解决民生实际难题50余个。
乡村治理的“出新”,是改革创新的勇气,是破解难题的智慧;“出心”,是为民服务的初心,是枝叶关情的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上,南溪镇将继续以“出新”破局、以“出心”用情,在乡村治理的答卷上写下更温暖、更动人的篇章,让乡村在“治理有效”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夏鹏)
- 上一篇:庄周街道梦蝶湖社区开展家政技能培训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