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锻造干部队伍“先锋力”激发组织工作“新动能”
新时代新征程,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已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领导基层组织的“排头兵”,还是引领发展的“领头羊”,干部队伍的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轴”。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锤炼“先锋力”,才能不断激发组织工作的“新动能”。
锤炼政治素养,筑牢干部队伍的“信仰基石”。干部的政治素养是衡量其能否胜任领导岗位的首要标准。干部的政治忠诚不仅仅表现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心,更是体现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认同。正如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的无数先辈,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勇往直前,带领人民走向胜利。新时代的干部队伍同样需要具备这种坚定的信仰力量,只有坚定政治立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不迷失方向。因此,各级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选拔的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要注重对干部进行政治历练,尤其是要让干部在重大任务、突发事件中经受住考验,在实际工作中提升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注重能力提升,强化干部队伍的“执行力”选拔有能力、敢担当的干部是推动工作的有力保障。新时代,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复杂,干部要能够把握全局、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好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干部具备综合的能力素质,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要有强大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面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时,要能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干部的能力提升不仅依赖于个体的自我学习,更需要组织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深入开展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干部的精准培训。特别是在干部的实践锻炼上,要让干部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磨砺,提升他们的应对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干部的执行力才能得到有效强化,从而更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强化担当意识,塑造干部队伍的“责任感”。干部的担当精神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历史证明,凡是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干部,往往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解决难题,推动事业发展。而那些缺乏担当精神、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的干部,往往会贻误时机,影响全局。因此,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要特别关注干部的担当意识,把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作为重要的选拔标准。为了塑造干部的责任感,各级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引导,培养其勇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要建立健全干部容错纠错机制,让那些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干部在出现工作失误时能够得到包容和理解,鼓励干部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大胆前行,而不必因畏惧风险而裹足不前。坚持从严管理,锻造干部队伍的“廉洁风范”从严管理干部是提升干部素质的重要一环。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廉洁”,这是对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在干部的选拔和管理中,各级党组织要始终把廉洁作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确保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要严格执行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对那些在岗位上不作为、乱作为,甚至以权谋私的干部,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同时,要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让每一名干部都能感受到来自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压力,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的意识。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组织部门应确保每一个干部都能在阳光下用权,不为私利所动,锻造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加强组织凝聚力,增强干部队伍的“团队意识”。新时代的干部选拔和培养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提升,更要注重团队意识和整体战斗力的增强。干部队伍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不仅仅要有个人的优异表现,还要能够与团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组织部门在选拔干部时,要特别注意干部的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在处理跨部门、跨区域的重大事项时,干部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衡量其胜任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加强对干部的团队意识培养,让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效推进。(作者: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