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国内

镶嵌非遗传承墙 铺就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4-09-18 15:19编辑:青云来源:未知

7月中下旬,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泾县花砖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路”实践调研团赴泾县茂林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非遗传承,共话花砖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助力乡村振兴与非遗经济发展,7月中下旬,经法学院“泾县花砖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路”实践调研团在茂林村社区居委会与茂林镇团委负责人周颖、茂林社区书记凤蔚蔚进行座谈交流。会上,周颖和凤蔚蔚表达出对巢湖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调研团的热烈欢迎。为促进后续工作的顺畅推进,周颖对茂林镇及花砖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介绍,指明调研的前期方向。调研团通过同两位负责人的深入交流,了解到茂林花砖不仅是一种传统工艺,更是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座谈会的圆满结束,标志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式开始。

   (图片为调研团与茂林居委会进行座谈会 通讯员阮巧儿摄)

体会传统工艺,感受振兴力量

茂林花砖,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砖面带有青白色纹路,白如玉,青如墨,变化无穷。据悉,茂林花砖的制作工艺已有千年历史,独特的青白纹路和复杂的十二道工序更是见证了手工艺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调研团到达泾县茂林花砖厂拜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纪建新和县级非遗传承人纪伟。于历时四年完成的茂林府邸图前,纪伟为调研团详细的讲解茂林和花砖的历史,带领大家参观烧制花砖的古窑洞——馒头窑,并详细讲解花砖制作的十二道工序—取土、踩土、制坯、晾干、装窑、烧窑、看窑、闭窑、下水、冷却、出窑、水磨。调研团亲身经历出窑和水磨的工序,从砖块的独特花纹逐渐显现中体验到水磨的神奇魅力。而在历史变迁和战乱动荡中,茂林花砖在兴衰中沉浮,更是一度断绝传承。正如纪建新所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当地已经不生产花砖了,我也是从父亲的口述中了解到相关制作技艺。”但“口述”的配比却让花砖的制作陷入瓶颈,历经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改进,茂林花砖最终在纪建新的手上得以传承。各式各样的水墨花砖也吸引各地公司前来考察,花砖的经济效益得以显现,通过建立的非遗带动经济的空间一体化格局,明确非遗于乡村的特色发展点,用非遗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图片为花砖传统人纪伟向大家介绍花砖制作流程 通讯员阮巧儿摄)  

调研花砖发展,访谈非遗实况

入乡土、知乡心、懂乡情。调研团深入基层,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真实感受到他们对花砖传统工艺的深厚感情。寻访之中,调研团耐心讲述来意,认真倾听茂林居民心声。在与一位老匠人的交谈中,调研团得知,尽管面临新兴工业的冲击,但传统工艺仍在当地人心里占据无可替代的位置。通过上午的采访询问得知,茂林居民对于花砖经济的发展多持支持态度,但觉得仍有待改进的地方,例如宣传不到位、花砖生产周期长、相关产业链缺乏等问题。花砖传统工艺的发展要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导向,实现传统乡镇因地制宜,抓紧花砖生产与研学旅游的产业支柱,融合文创产品的生产,真正做到非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

(图片为调研团与茂林居民进行访谈 通讯员阮巧儿摄)

理论是实践的灯塔,实践是理论的试金石。调研团划谋略、展担当、奉献青春力量,在茂林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居民的积极响应下,通过座谈会、走访茂林花砖厂、寻访居民等方式,对茂林花砖的发展与相关信息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更直观的感受。经法学院“泾县花砖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路”实践调研团也将继续用脚步丈量祖国乡村、用心灵感触时代主题,于传统中淬炼发展方向,于乡村中谱写振兴篇章。

(文稿 通讯员 王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