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砖筑徽州,青春续书卷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特辑:红砖筑徽州,青春续书卷
为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7月10日-13日,管理工程学院“红砖筑徽州”实践团队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雄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走近先辈事迹,赓续师者信仰
“传承行知精神,弘扬师德师风”,为传承陶行知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爱国情怀。穿过石坊古城最繁华的街道中和街,实践团7月11日上午到达的是中和街上的陶行知纪念馆。
(图为陶行知先生雕塑)
实践团怀着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学习陶行知先生为中国教育寻新路的生平事迹,感悟陶行知先生胸怀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在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中走近陶行知,认识到一位投身中国教育改造的先行者,满心热血的革命者,不断进取的学者,深仁厚泽的师者。吾辈应当努力学习,不负期望!
徽州古城,雕琢新梦
有人说,建筑是一个城市的一幅肖像、一面镜子。它以一种凝固的美来诠释一座城市的文化。歙县徽州古城西街壹号,一座融徽派建筑与苏式风格的合院静静伫立在闹市的一隅,彰显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记忆。“红砖筑徽州”实践团于7月11日参观这徽州文化的“新地标”。
西街壹号曾是徽州大姓汪氏的私家大宅院,后来成了当地风光无比的县委大院,闹中取静,庭院幽深,郭沫若也曾于上世纪60年代长居于此。宅院中有着50-80年代带有典型红色元素、苏式风格的“共和国建筑群”,有别于古城中其他的建筑,在粉墙黛瓦中,独树一帜。老县委搬迁之后,这座破败的合院面临着改造。如何以原生环境、民俗风情再现历史风貌,保护与延续徽州人文,同时为古建注入这个时代的新鲜血液,让古城获得新意,诞生更多可能性,当属徽派古建专家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如今的西街壹号,蜕变成为集艺术展览、文创设计、学术交流、精品酒店、青年旅舍、特色餐饮、文创工坊、音乐酒吧、小吃街等于一体的文旅业态,一跃成为徽州文化的新地标。环顾院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均彰显着徽州文化的年代印记和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成果。 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友好时期,一批苏式风格的饭店、教学楼和政府办公楼陆续兴建。合院里的建筑,也是在那个时期陆续建造的。园区中标志性建筑是建于1956年、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大礼堂,作为文旅产业园最核心的部分,大礼堂被改建为“徽州大讲堂”,成为徽州文化的会客厅。置身焕然一新的“徽州大讲堂”,宽阔明亮的穹顶,墙壁高悬的标语,摆放对称的桌椅,重现了那个年代的部队大院文化,仿佛那个年代的歌舞随时就能在眼前的舞台上奏响。据说影片《芳华》中的大礼堂原型就是取自此处。“徽州大讲堂”设有大会议厅、图书馆、看台阅读区、文创中心、咖啡吧、艺术家流动工作室等,不仅是专业培训、文艺展览、艺术沙龙等活动的理想之地,更是鉴赏徽州文创手工品、品尝下午茶、享受优雅午后时光的绝佳场所。
(图为实践团合影)
歙县调研之旅,团队感受到徽州文化的独特氛围,看到星罗棋布的徽派建筑,探寻纪念馆。纷纷表示对徽州文化的理解更近了一步,它们是黄山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见证,是徽州文化的“活化石”。应该保护利用好徽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徽派建筑,守住徽州文化的“筋骨肉”,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希望大家可以在之后的旅程中继续努力,提高对徽州文化的契合程度,有深度地继承徽州传统文化,为之后的弘扬宣传之旅奠定基石!
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瞻仰革命旧址,感受革命时期的艰辛岁月,更加明确了理想信念。同学们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走旧址、看过去、感今朝,我们要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全面继承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党的系列精神谱系武装自己,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力量,传播正能量,用专业技术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力量和中国价值,努力发一份光、放一份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
(文/汪苏敏,林茶燕 图/项素丹)